可可情感网 > 生活杂谈 > 文章详情

爸爸是怎么出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出生的

日期:2021-11-02 05:47:41作者:菜馍君图片:未知人气:+

翻司马迁先生《史记》之《孔子世家》,疑问重重。

结合《论语》及其它史料,试着理清几个疑问。

孔子是野合而生?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本是普通平常的一句,但因涉及到圣人,历代学问家便有众多说法,本着“为尊者讳”之宗旨,苦心孤诣地抠字眼儿。其实大可不必,“野合”就是“野合”,没必要歪解或曲解。如果真有必要解释,司马迁不会一笔带过,他必然会做些解释。

有人说野合是不合礼仪的男女结合,当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四岁,而颜征在是未成年少女,二人结婚不合礼仪;

有人把野合解释为一种祈祷仪式;

等等。

司马迁写《史记》,材料来源有二:一是查史料,一是游历各地,从民间搜集资料。我的意思是,“野合而生”这个说法,极有可能是从曲阜当地采访所得,伟大人物一般都会有传奇性,当地人也乐意将“野合”这个“独家线索”提供给司马迁,不过是为伟人添了一抹传奇色彩而已。(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关于一些伟人的出生,司马迁本人也很困惑,他曾借褚先生之口说: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有种说法叫“圣人皆无父”,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说圣人是上天所生,与神话、天相牵连紧密,不需要普通人父亲;二是说圣人成为圣人,需要历经磨难,“失父”是磨难的一环,孔、孟皆是如此。

史记有一章《孔子世家》

孔子是圣人之后?

《孔子世家》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老孟告诉儿子,孔子是圣人后代,一定要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孔子的先祖中有两位可称圣人,一位弗父何,一位是正考父。

十世祖弗父何有机会做宋国国君,但他不与叔父争国君,还有一次是让位于弟弟;正考父是孔子七世祖,曾辅佐宋国三位国君,位高权重,但他谦恭俭仆,从不自满。

品行高尚,是为圣人。说孔子是圣人之后也没问题。

孔子的学问从何而来?

没有一个人的学问凭空而来,但从现存史料看,并没有提供孔子的清晰的师承关系。

和孔子同时代的卫国人公孙朝也有这个疑问,他曾问过子贡。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公孙朝:“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未失传,还留存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掌握了核心,不贤能的人只记住细枝末节。文王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综合零碎的资料,大约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天赋异秉,学霸体质;二,四处拜师,广学博取,杂采众家之长;三,时刻不忘学习,终生学习,非常勤奋。

夫子很谦虚,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从《论语》中到处充斥着与“学”相关的警句略见一斑。

但夫子的天赋是不容忽视的,童年时嬉戏,“常陈俎豆”,学习礼仪知识。

夫子自道:吾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岁就将“学”作为终生志业,到三十岁做到“而立”,四十岁做到“不惑”。

夫子向各界人士学习,他强调“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他向老聃问礼,向苌弘访乐,向郯子问官,向师襄学琴,等等,连七岁的项橐也是他的学习对象。

孔子“学无常师”,但依然可以成为“万世师表”,这说明,人只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万世师表

孔子最爱的学生是谁?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关于他最爱的弟子,争论颇多。

可能是颜回,看论语,夫子夸颜回最多,随便举三例:

一,“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的原则,别人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二,“一箪食,一飘饮,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心求道,物质条件的艰苦并不能改变他求道的心。)

三,“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了,这可要了我的老命啊!)

夫子把颜回看成传承人无疑,简直把他夸成一朵花儿,他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学生。

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子路,先看杨绛先生的一段评论:

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可是和他讲话,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他的行为,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而且深有修养。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例如“由也兼人”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等。

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例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孔子接下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曾称赞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儿,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没有自卑感,引用《诗 经·邶风》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终身诵之。孔子就说,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么自以为美的。

夫子偏爱子路,理由有三:

一,子路和夫子年纪差别不大,是可以和夫子当朋友的人(年纪是个重要元素)。

二,子路性格耿直爽快,不拐弯抹角,也能直面批评。不像颜回脸皮比较薄。

三,子路武功高强,周游列国时可以保护夫子。没有子路,周游列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难怪夫子“乘桴浮于海”时,最想带着子路。

子贡也是夫子偏爱的学生,他聪明好学,凡事有主张,夫子虽然曾多次批评他,那不过是“爱之深,恨之切”的具体呈现,不过,子贡是生意人,这点怕是在夫子那里不讨喜——反过来,却能为周游列国提供充足经费。

子见的南子

子见南子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孔夫子到卫国时,去见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弄得夫子不得不为自己辩解:我要是不怀好心,让老天惩罚我!(借用当下的流行表达是: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惩罚我,而不是跟我说这个。)

《孔子世家》有交待:夫子见南子,是南子主动发起的。她叫人给夫子传话:想与我们卫国发生关系,你要先去见一下卫国夫人。孔子是拒绝的,只是“不得已而见之”,二人行礼还礼。如此而已,子路为何不高兴?据王曦老师提供的解释,子路不高兴的原因是,“外面风传孔老师意欲走内廷路线,以获得南子之举荐”,于是责怨乃师:恁这是弄啥嘞?再急也不能不讲姿势,丢死个人咧!

夫子未做亏心事,却遭受各种误解,连最了解他主张的弟子都如此冤枉他!他不得不为自己辩解,并发下重誓,人言果真可畏!

夫子和南子只不过见了一面,却被后人拿来大肆渲染,说起来不过是两条:一,你去见一个淫荡且漂亮的女人,其中一定有鬼;二,你到底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淫者见淫罢了。

《史记》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必读书。

推荐三卷白话本《史记》。由六十教授合译。

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 ¥128 购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38500.html

菜馍君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4

声明: 湖南华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