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社会适者生存法则(适者生存的底层逻辑)

日期:2021-04-08 09:01:17作者:老蒋书房图片:未知人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底层逻辑。我们生活在一个 “优胜劣汰”的时代,谁都逃离不了“丛林法则”的竞争逻辑。

本书从脱离“舒适区”的困境、找到“*焦虑区”、不进则退的法则、突破是迈出改变的*步、正视本我及发挥自身的优势、认清自我及相对正确的道路、培养自己的韧性、将目标内化于行动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在工作忙碌、人际关系复杂、事务琐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将丛林法则作为底层逻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丛林”中生活,不断进化,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终获得成功。 

人人要懂的竞争逻辑,字字入骨的生存策略

世间万物生存策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底层逻辑。对抗人生无意义感的实操手册。带你走出千篇一律的生活。摆脱舒适区,开启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全书从七个方面提供了上百个人人看得懂、学得会的生存策略。全书从七个维度,设计了了解自我的心理测试题。全书将丛林法则作为底层逻辑,帮助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丛林”中生活,

不断进化,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获得成功。 

“鸟笼”中自我意识消失

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与好友打赌,称自己有办法让根本不打算养鸟的朋友,养一只鸟。众所皆知,他的这个好友根本不喜欢养鸟,因此都不相信他的话,认为他在吹牛。因为在大家看来,没人可以在违背自己的本心的情况下,做自己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没过多久,詹姆斯预言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位朋友竟然真的养了一只鸟。詹姆斯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原来,詹姆斯在打赌后的几天,给好友送去了一个漂亮的鸟笼,并要求好友把鸟笼挂在家里显著的地方。结果从此之后,每一个来朋友家的人都被这只空空的鸟笼吸引,都好奇地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挂一只空鸟笼呢?”“笼子里的鸟去哪儿了?”

最初,朋友相当耐心地向客人们解释挂空鸟笼的原因,但时间长了,他开始感到厌烦,甚至差点儿被客人们相同的问题逼疯。最终,为了不再回答同样的问题,好友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入鸟笼,以便让鸟笼的存在变得顺理成章。就这样,詹姆斯最终获得了胜利,以间接的方式,赢得了对好友的生活的控制权。

事实上,詹姆斯的成功,就在于他借助于一个小小的道具和众人之口,成功地控制了好友,使朋友在空鸟笼面前失去了自我意识,成为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傀儡。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失去自我意识,该有多么可怕。

那么,何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之于个体有着如何重要的作用呢?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它对个体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个体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个体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推动着个体进行自我教育。

约翰·辛德勒曾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这句话相当形象地道出了自我意识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个体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自觉自律地行动,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积极的自我教育。同时,个体具有了自我意识,才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优良的个性。而正确的道德观和优良的个性倾向,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一项针对72名高管的调研发现,一名领导者,其高度的自我意识往往与取得高度成功正相关。因此,一个具有较高的领导力的领导者其首要的因素就是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因为只有自我意识强的人,方能具备敏锐的头脑,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而能发现下属的出色,能容得了下属超越自己。

相反,当个体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就极易表现为两个极端,或是极度自卑,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一味地否定自己,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做事畏首畏尾,不能体现自我价值。或是极度自大,过高地抬升自己,否定他人,从而在遇到问题时外归因,失去了改正和提升的机会,从而招致失败或痛苦。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结果招致的都是自我价值感的贬低,甚至自我认知错位,失去自我。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个体,要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需要,进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最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确保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免遭过多的挫折,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自己在遭受挫折后,能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水平。

瑞士人阿里•诺克被誉为“把脚步留到白云上的人”。这个出生在一座山区小镇上的瑞士人,就是凭着不断调整心理状态,提升自我意识,获得成功的范例。

诺克小时候极其胆小,恐高,甚至不敢爬二楼。上学后,当其他人在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时,诺克唯有对窗发呆,或在平地上活动一下。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同行的几个同学都爬上了一个高高的大岩石。看到诺克在岩石面前畏缩不前,他们嘲笑他为“胆小的小虫子”。伤心之极的诺克回到家后,忍不住问父亲说,为什么别的人都能爬到大岩石上去,自己却不行?父亲告诉他,并非他不够优秀,只是因为他内心的一个叫“勇气”的东西不够强大。

为了将勇气滋养大,让自己不逊于他人,诺克行动起来,他先从爬上家门前的一块两米来高的大岩石开始。他由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终于手脚并用地爬上了那块大石头。当他站在大岩石顶上的那一刻,他想:我把勇气养大了。从此,诺克不断地滋养着自己的“勇气”,不断地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勇气在成长。继征服了家门口的那块大岩石之后,他先后征服了自家的院墙、房顶。他感觉自己现在如同一只小鸟,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翱翔!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诺克登遍了家乡附近的一些大山。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登山运动员。三年后,他能够在一米多高的钢丝上,手握一根平衡棍轻松地钢来回走动数个小时。2011年8月24日到9月6日,诺克在不设任何保险措施的前提下,先后在德国、奥地利与瑞士境内的数座海拔逾三千多米的高山缆车缆索上完成表演。

著名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也是一部“服务机制”,即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一直影响这一机制运行和结果的电脑程序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当个体的自我意识认定自己是一个不成功的人,个体就会不断在自身心里的荧光屏上反映展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己,进而从内心接受自己是一个“没出息、没有长进……”的家伙之类的负面信息。长期下去,个体就会体会到沮丧、自卑、无可奈何与无目标,认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会“命里注定”不成功。相反,倘若个体在自我意识中认定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那么个体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屏上反复看到“踌躇满志、不断进取、敢于面对、经得住挫败和承担强大压力……”等肯定的词汇,听到“我做得非常好,因为我之后还会做得更强”之类的自我激励和肯定的信息,并随之感受到欣喜、自尊、快慰与非凡。长期下去,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自己“命里注定”会取得成功的意念。

这就是自我意识对个体产生的心理暗示。由以上可知,就本质而言,自我意识决定着个体对自身的反省与认识,让个体能具有高度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功能,进而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将自己当作一个相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立的个体。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将不断获得提升,就会获得自我肯定,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进取的勇气。

作者简介

徐志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热爱生活,喜欢创作,多年笔耕不辍,独立编撰书稿达50多万字。关注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立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9779.html

老蒋书房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