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神秘家族台湾真实事件(康师傅背后的神秘家族)

日期:2021-09-29 06:35:49作者:华人志图片:未知人气:+

康师傅背后的神秘家族

康师傅牛肉面,康师傅矿泉水,康师傅冰红茶……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食品饮料,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而在它们背后,是一家低调到甚至有些神秘的台商,这家台商的主人,便是魏氏家族。

1989年,中国台湾彰化县魏家的四兄弟,带着1.5亿新台币的丰厚资金,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那一年,同样来自台湾的郭台铭,在深圳为富士康装上了第一颗螺丝;香港首富李嘉诚也北上大陆,成为香港在大陆最大的投资者,那座占地80万平米,至今仍是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东方广场”,正是起于彼时;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也正在北京建设“国贸中心”,后来家喻户晓的“金龙鱼”正是他的杰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华人富豪们却纷纷逆流而上,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困难的一个时刻,给了最大的支持。

“血浓于水”,“海外同胞”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替代了之前敌我分明的“海外势力”,无论是港澳台,还是海外华侨,在那时都感受到了最大的欢迎和温暖。

魏家四兄弟,原本是彰化县的农村青年,老大魏应州,老二魏应交、老三魏应充、老四魏应行。1978年,四兄弟从去世的父亲手里,接过一家中小型的乡镇企业,主要加工生产蓖麻油和棕榈油,作为大哥,那时25岁的魏应州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自然最大,尽管劳心劳力,但时运不济,经验尚浅,工厂几度陷入倒闭的边缘。

有一次,他因为还不起贷款,工厂直接被查封,眼看着父亲一生的心血在他手里毁掉,他痛心不已。

但作为家族里的老大,他还是要肩负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后来,他看上了椰子油这个新兴的“健康食品”,举债投资椰子油加工厂,结果大获成功,不仅拿回了父亲的工厂,几年之内身家过亿,成为台湾新兴的青年企业家明星。

当时的台湾,正值经济起飞阶段,国民财富大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富裕起来的民众消费升级,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生活品质上,所以椰子油这样的产品,成为了当时的宠儿,也助力魏家兄弟东山再起。

带着台湾的成功经验和资金,刚进入大陆市场的魏应州,几年时间里在多地开设食品加工厂,生产清香油、蛋卷酥、蓖麻油这一类产品,产品虽好,但对于当时的大陆民众来说,定价过高,消费不起,产品严重滞销。眼看带来的1.5亿资金已经消耗过半,魏应州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火车上的一碗面,起死回生

1991年,老四魏应行出差回来,告诉了哥哥一件事:他出差时坐火车,在车上吃了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得众人围观,纷纷询问这种面哪里能买到?

这段旅行趣事让魏应州看到了商机,在台湾已经非常普及的方便面,许多大陆民众都还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空白市场,那是多大的利润啊!

1992年8月21日,魏应州投下800万美元,在天津成立了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主打“红烧牛肉面”产品,而这款方便面的名字,就叫做“康师傅”。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第一他们主打的是健康食品,第二当时大陆人人之间相互称呼为“师傅”,入乡随俗,就取名为“康师傅”。

“康师傅”牛肉面推出时,定价为1.98元,对于当时人均GDP不到400美元的中国来说,这个价格虽然还是有些昂贵,但将方便面当成一种打牙祭的“高档食品”,还是风靡一时的。

60年前,日籍华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扬光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火车、公路的四通八达,方便面更是成为旅行、夜宵、加班必备的食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一段和方便面有关的往事。

成为了国民食品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让魏应州再次起死回生,并带领着一家人从此走上了顶级财富家族之路。

几乎也是在同时,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们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岸关系日趋缓和,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本土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和短缺,投资环境恶化,大陆这边却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几乎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的指示,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局,也放宽了政策,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入一个高潮,成为仅次于港商的第二大投资者。

和魏应州同时来到大陆投资的郭台铭,可以说是所有台商里,受到这个人口红利最大影响的人。富士康创建之初,不过是一家在集装箱里办公的小作坊,几年之后,富士康有了自己的工业园区,巅峰时期光是龙华厂区,就有工人30万,整个工业园的配套设备一应俱全,宛如一个小城市。富士康的成功让郭台铭多次获得台湾首富的称号,也成就了他的世界最大代工厂。

台商与大陆最好的相互成全

当然,不仅仅是大陆的市场和人口红利成就了台商,台商们的投资,也是在成全改革开放过程中,急需资金和技术的大陆。

东莞,这座城市可能最声名在外的,是它的另类服务业,但只有真正去东莞生活、工作过的人才知道,这座城市的发展兴起,可以说是因台商发展,因台商而崛起。台商在东莞的全盛时期,约有6000家,营业收入一度占东莞市GDP的50%左右。

其实东莞的另类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台商带起来的,这些见识过日本服务业的台商们,将日本那一套带到了东莞,让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城市。

卖了土地,拿了拆迁款的当地人,别的生意不会做,纷纷开起了酒店,而想要赚快钱的厂妹们,纷纷摘下了头巾,带上了水牌。台商、港商、外商、中国各地的生意人,在此风云际会,把各个酒店的VIP包房,当成了谈生意的会客厅。南国小城,处处繁花似锦,酒绿灯红,真好似: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可惜的是,这样的“好景”,也有谢幕的时候。

从2016年开始,台商在大陆的日子,越来越难了。东莞出现了大量的台商撤离现象,数量一度从高峰期的6000家跌到只剩2000多家。成本上升、市场饱和、产品缺乏创新,是台商们撤离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台商把工厂迁到了成本更为廉价的东南亚,资本逐利,无可厚非。

而留在大陆市场的台商们,也不见了往日的辉煌。“康师傅”依旧是“康师傅”,但却突然卖不动了。吃泡面是不健康的,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共识,现在外卖又快又便宜,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吃方便面呢。

一直占有中国方便面市场50%左右的“康师傅”,首当其冲,利润下滑严重,不复当年风光。前几年爆出的“黑心油”事件,不过是大家对于食品健康更为在意下挖出了“业内规则”。

2011年,在一份评价大陆外资的评鉴报告中,台商在大陆社会的“接受度”中排在最后一名,台商们旺旺自成小王国,喜欢与官员打交道,却不愿意跟劳工、邻里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年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们之间也有共识,待遇最好的,是欧美工厂,其次是日本工厂,其次是港商的工厂,最后才是台商的工厂。

时代总是在变化,第一代的工人们,不会奢求宿舍里要装空调,每周能有休息日,他们只想多加班,多赚钱,用压榨自己生存空间的方式,在壮年为外省老家存下一幢房子,供起一双儿女,一碗泡面,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味。

第二代的工人们,要有WiFi,要有休息,泡面他们也吃,那不过是为了省点钱可以去网吧,所以会出现“三和大神”,做一天休三天,才会有“窃格瓦拉”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红遍全网。

富士康的郭台铭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厂子里的伙食那么好,工资那么高,却接二连三有员工跳楼,于是请了几个大和尚来做法,觉得肯定是有不好的东西在作祟。其实是他自己不愿意去接受时代的变化。

几十年来,差不多7万多家台商们来到大陆投资,其中有“康师傅”、“富士康”这样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的巨头,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几十年来,台商和大陆相互成全,一个得到了利益和规模,一个得到了经济发展,人口就业。

但是,时代变了,今天的方便面不再畅销,今天的富士康流水线,不再争抢。

我是异史君,欢迎关注华人志,记录500年华人传奇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17729.html

华人志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