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装抑郁症能骗过医生吗?(什么样的青少年会装抑郁症)

日期:2021-04-05 19:16:42作者:小社工的笔记本图片:未知人气:+

正文字数:4487

阅读时间:约15分钟

先说结论:

如果一个人得了心理、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在行为、性格、言语等方面,显露出一些异常。

专业人士可以给出较为科学的诊断。

然而,现在没有什么仪器可以绝对真实客观地证明人患了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心理、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主要的依据是主诉者的表现,由医生进行的主观判断。

所以,这个诊断有局限性。重性精神病装不了,但如果刻意装抑郁症,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在短期内判断为真或为假。

比如说,影响一个人负法律义务的一些重性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是没办法装的。精神病人的思路可以跑偏到——“我保护外壳树的爪子爬走了咬伤” 这样莫名其妙,说的每一句,主谓宾定状补都哪儿跟哪儿不挨着;幻听幻视那也是他主观世界里的真实,而不是“想象的、编”。真犯了事儿装精神病?司法鉴定几轮下来,不会有漏网之鱼。

但是,如果一个人搜了一些资料,就去假装抑郁症,只见了他一两面的医生会难以判断,他是否真的有病。

一 谁在装抑郁症?——主要是青少年

不是“抑郁症",然而,主诉抑郁、坚持自己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在我的工作中遇到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01 需要完成成长任务,却屡遭挫折

青春期的发展非常复杂,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更加、直到完全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在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Ta的身体完全由父母负责、由父母照顾打理。到了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抗拒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操作。比如拒绝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学校。

到了青春期,大孩子更希望确认对自己身体的主权,不愿意穿爸爸妈妈给买的衣服,不想洗澡刷牙,因为他要宣誓对自己的主权,我的身体干不干净,穿着合不合适,父母?老师?你们说了不算。

你非要说了算?行,来战!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就敢邋遢、憔悴、易怒、脆弱、不要脸给你看。

青春期少年少女们,他们另一个重要的成长动力,就是抗拒父母施加的“拉力”。

他们会把父母的关怀照料体验为一种把他往回拉的力量。我在咨询中,经常听到青少年的一些“幻想",当事人感觉哪怕被人看到Ta和父母在一起。就会被人当作小宝宝。这其实是他自己的恐惧,害怕自己抵抗不了爸爸妈妈的这种“拉力”。

如果一个人的爸爸妈妈在他小的时候,给了Ta很好的,适时而不过度的关心,Ta在过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会欣慰地发现,“孩子长大了”。但是如果Ta的父母是非常有距离感的,情感忽略、甚至情感虐待过Ta,Ta就会非常抗拒成长。因为Ta难以放弃自己需要别人照顾的欲望和幻想。

身体的性成熟也会引发心理冲突。一个青少年如果感到自己无法应对性冲动、性幻想,Ta会非常沮丧和不安;

如果Ta目睹过家庭暴力,Ta可能会从成年人的心理中撤退,因为Ta认为一个性成熟的人,会变成坏人或被欺负。且Ta不敢有更美好的关系,因为Ta无法处理自己对父母的愧疚感和背叛感。

即使一切在表面上“还好”的青少年,他们也必须经历“哀悼”的过程:

Ta必须意识到,之前Ta认为爸妈能够为自己解决一切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个非常小的孩子,如果不小心摔着了,爸爸妈妈在场,给了小孩子安慰呵护,Ta就会立刻感觉好了很多,笑得出来了。

但是,青少年发现,这个世界要Ta自己去面对了,在难过的时候、受伤的时候,Ta需要自己照料自己,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开始负责任了。

同时,Ta会发现,家长不再是一个理想化的、无所不能的人。

有些青少年处理不好这份哀悼,他们会转向追求别的权威,比如帮派老大,成为问题少年。有些人甚至会把崇拜权威的现象持续一生,比如某年代到某年代之间流行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现在的一些人,沉迷忧心爱豆的发展,忽略自己的生活;爱钻阴谋论的牛角尖,认为这个世界会不会好和Ta自己的关系不大,而是某邪恶的老大哥和某正义领袖你支持谁而决定……都是因为他们尚未完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成长任务。

在青春期,一个人的身体、心理和Ta需要处理的关系,都会变得更加复杂,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抑郁” “恐惧” “丧失感”。

若是青少年们在完成这些成长任务的时候,现实环境给Ta的是阻力而非助力,Ta就会心境低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

因此,有些青少年的主诉虽然是“抑郁”,Ta真正需要的,却是个人成长方面的心理支持。

02 有其他的心理问题 以抑郁症为名索取关注

比如某平台上一个15岁的男孩子加了我的微信,我和他简单寒暄了几句。

后面几天,他没事就跟我叨叨他的不如意,既抑郁症,又社交恐惧、幽闭恐惧,还自称有注意力缺陷、阅读障碍和多动症。并且父母不和,不管他,说自己穷,吃不上饭。居然大半夜的冷不丁发个地址,要我给他点外卖啥的。

我没搭理他。

可能因为我没有满足他对“心理咨询师”的幻想吧,这个大孩子,某天追到我某个答案,并评论说:

“你其实一点都不善良,你对抑郁症患者很冷漠,你还假装懂抑郁症呢?你还心理咨询师呢?你也配啊?”和一些辱骂。

我……其实没生气。“你都不满足我的心理预期,你还心理咨询师?” 这样的狗屎,我隔几个月就要踩到一坨。

开始道德绑架了哈?谁告诉他,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任务是普渡众生?又是谁跟他说,心理咨询师就没有情绪没有烦恼,必须、特别地把他的需要当回事?

包容、体谅、容忍陌生人的不体面,又不是我的责任。

我就回骂了他:“你连你妈妈15年前生的娃娃脑子好使不好使,说实话,你都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任何的决定权。和专业人士你倒够狂妄的啊? ”

骂完了,我觉得好像有点过分,如果留着这段吵架,也挺不体面的,但我没删。删了好像我被骂怂了一样?!最后他主动删了。

这种“表演型”的、用来人际要挟的“抑郁者”,他也许没有把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好好讲出来的能力。于是,他只能制造一个堆满谎言的、彼此冲突的、可怜巴巴的人设,用“抑郁症”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总是不爽,总是和其他人有冲突。

这个青少年有抑郁症吗?我不觉得他有,他吃饭、睡觉都没什么问题,而且思维活跃,逻辑清楚,而且还有点小聪明歪脑筋,说着说着,就开始想给人下套了。只是,一旦不满足他提的要求,他就开始犯“抑郁症”。

然而,这种青少年需要心理干预吗?我想是需要的,需要他的家长、老师重视起来。放任他这么怼天怼地怼空气,迟早要出大问题。

03 Ta太痛苦了 不得病 没人看见

有一段时间我在做家庭治疗,我发现,当成年人来到咨询室里,他们可能带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和愿望:

有关系层面的,比如恋爱、婚姻、家庭;

有情绪层面的,比如悲伤、焦虑、愤怒不可抑制;

有个人成长层面的,比如Ta过得不错,仍想变得更成熟、更自由、更快乐。

但是,当一个青少年被家人、老师带来咨询室,Ta的问题往往高度类似:①自残/②自杀或是③不去上学。

但是,当我进一步理解这些孩子、陪伴这些孩子时,我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和压力,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孩子已经进食障碍了很多年;

有些孩子已经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了很多年;

有些孩子被校园霸凌或者是个校园霸凌者很多年;

有些孩子学习困难,无法听课、不做作业,老师家长两头骗了好多年。

甚至,可能孩子在前几年就试着和父母交流:“我学不进去/我没办法和同学相处,我想去看心理医生。”

但父亲或母亲会说,“就这?多大点事儿”

孩子说:“我……感觉我抑郁了。”

家长说:“你不是、你没有、别瞎说,你只是不想学习。”

有些家长还会自作聪明地“讲点道理": “你太懒了。你不上进、你不自律、你对得起谁、我这么辛苦还不是都为了你、居然敢说因为不开心得病、你有没有良心、养个狗还能跟我摇尾巴、养你白养。”

所以,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青少年,会有"自残"(割手、绝食) "自杀威胁或自杀准备"(言语威胁、写遗书)“在家躺着不去上学” 等等非常棘手问题。因为如果这个孩子没病到频繁弄伤自己、计划去死、放弃个人成长的地步,他们的痛苦,在他的环境里是没有什么冲击力的,也就根本就不会被其他人发现。

像是一些上新闻的逝者,Ta的那对不合格的父母,表示震惊的也不在少数。“没什么啊,一切都好啊。我对Ta特别好啊,Ta很乖的啊。”

这些青少年们,都得了抑郁症吗?不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

然而很多青少年,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在咨询师面前,努力装作抑郁的状态。比如,他们会假装情感淡漠,假装对一切人和事情都麻木、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他们也会假装思维迟缓,问他一句话,看他表情就知道,他听明白了,也击中他了,但是他非要隔个半分钟,才吞吞吐吐地、语序混乱地回答你。还假装意志破裂,明明牙齿、舌面都很干净,额头、鼻子、脑袋也不显油腻,可头发乱糟糟的、脸上还有灰印子。

他们小心翼翼地装作教科书上的抑郁症,因为他们其实心里明镜似的,自己很可能没得抑郁症。然而他们很害怕,因为他们确实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做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给他们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麻烦。如果不是抑郁症,那么,是不是因为Ta自己是坏孩子?如果没有抑郁症,心理医生会不会拒绝治疗Ta?会不会就不会再关心他的想法、如果不是抑郁,会不会是心理医生解决不了、只能被老师和父母一直骂着才能改的品行问题了?是不是如果不抑郁,心理医生就不在乎他变好或是变得更差?

不会的,心灵的缺憾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每一个都是抑郁症。如果一个人只有得了抑郁症,才有要求周围人关怀的权利,为了争取这份权利,Ta努力装作抑郁,这其实是一种悲哀。用抑郁来伪装求救的渴望,也会耽搁真正问题的解决。

二 装抑郁能成功吗? ——长期不能

短期能,长期不能。

真正符合医学标准的“抑郁症患者”,现代医学的治疗,对他们会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有效。看看药物说明书吧,到了该起效的时候如果没用,或是副作用过大,精神科医生会给你换的。不会说是隔了半年,这个人主诉仍然是晨重昼轻、情感淡漠、思维迟缓、意志破裂、体虚气虚,这痛那疼,哭泣绝望、冲动伤人、无法承担生活责任,自填量表显示重症。

而现代医学无可奈何的那种“抑郁”,我认为,它来源于趋利避害这种生物的本能。

如果人处于一个有害的环境中,感到很痛苦,从而产生逃离的冲动,就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如果长期地无法逃离,有些人会攻击外部世界,有些人会攻击自己。

我有抑郁症所以你要让着我;或是,因为我抑郁症所以我毁了我自己,问题也许并不在于主诉抑郁的这个人,他本人的大脑结构或激素分泌上有什么生理上的毛病。

问题在于,他的环境,对他是如何有害的?

他的孤独、委屈、无助、纠结、愤怒,是如何表达受阻的?

他为何无法改善、无法打败、也无法逃离这样的环境?

这样的“抑郁者”,非常建议去做心理咨询。

他需要有一个人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做判断、不加评价地去倾听;

Ta需要一个安全的、不会因为冒险、攻击、破坏而承担后果和代价的人际关系,去表达Ta想要表达的苦楚和委屈;

Ta也需要从周围人对Ta关于好孩子、好学生、好朋友的期待中解放出来,去了解Ta自己,对于孩子、学生、朋友、大人等等身份的看法,并逐渐改变不恰当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且拥有一定的力量,有切实际的愿望和能力,做出清醒、明智的决定,来加快自身的成长,同时能够审视和改善使其致郁的环境。

当然,Ta的家属也可以坚持说,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错。只是这个孩子很坏,Ta自私、Ta残忍、Ta不感恩、Ta不听道理。然后看了几篇文章,恍然大悟,哦,Ta原来是生病了,我花钱,快让Ta去治,去解决你的问题,只是你自己有问题。

——直到Ta成为有害环境的牺牲品。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8924.html

小社工的笔记本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