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斯德哥尔摩效应(了解斯德哥尔摩效应)

日期:2021-05-09 10:50:09作者:土爷说房图片:未知人气:+

“小陈,客户对方案又提了新要求,今晚11点前就要,你加班弄一下,年轻人多做点事没坏处。”

晚上7点多,正在和朋友吃饭的陈月,收到这样一条领导发来的微信。于是只能和多年未见的朋友说了声抱歉后,打了辆车匆匆回家赶材料。

上面这个场景,是前几天《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警惕!这些职场霸凌,在摧毁年轻理想》中描述的,这篇文章发送出来后立马在朋友圈引发了热议。

在这篇文章中,加班写方案还算正常,还有诸如年轻的新人被领导安排帮别人背锅、被强迫站队、端茶送水买咖啡等职场潜规则,已经成为入职前需要被叮嘱的“金科玉律”

对于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大多数人是的答案是:

“顺从,接着自己也成为施霸者”“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的这种看法,成为了职场霸凌生长的温床,使得职场霸凌现象越来越严重。

要想解决职场霸凌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霸凌。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海伦·麦格拉斯在《隐形人格:思维和行为背后的人格奥秘》一书中对霸凌的解释是:

霸凌是一种攻击式和羞辱式的行为模式,故意造成他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霸凌与其他基于权利不对等的行为相类似,例如,虐待儿童、恶棍行径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人们没有意识到霸凌会出现;

施霸者在某个方面具有全力优势;

施霸者会直接或含沙射影地暗示,如果受害者敢去寻求帮助,他们就将进行报复;

施霸者会暗示受害者,被霸凌是“自找的”。

麦格拉斯还总结出了,施霸者选择被霸凌对象的依据通常是:

焦虑的人;

性格中有那么一点优柔寡断的人;

拙于表达的人;

个头矮小、身材瘦弱的人;

比较倾向于独来独往的人;

比较年轻,社会经验比较少的人;

具有可供取笑的面部特征的人,比如雀斑、伤痕等。

具有以上特征的人,通常是施霸者的“重点照顾对象”。而被霸凌者之所以会对职场霸凌麻木不仁,在沉默中将自己也变为“不良状态维护者”,究其原因是因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01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人质综合症”,是指被害人对于犯罪者产生特殊情感,甚至反过来去帮助犯罪者的一种心理情结。该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这个效应源于1973年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银行劫案。两名罪犯抢劫银行失败后,挟持四位银行职员,六天后落网。

但是,四名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者显露出怜悯情感,拒绝在法院指控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辩护律师资金,声称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受到照顾的感激,他们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有甚者,被劫女职员竟然爱上一位劫匪,而且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个事件让公众目瞪口呆。

“斯德哥尔摩效应”出现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杀手,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托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次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人类长期进化而成的心理特点,不仅出现在绑匪与人质之间,还体现在男女虐恋、职场霸凌、家庭教育等关系中。

职场中为什么会出现“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职场中,新人初入职场,人生地不熟,即便遇到不靠谱的上司也很容易因为依赖、感激等各种原因,深陷被上司“绑架”的泥潭,对职业规划做出错误的理解与判断。

美国心理治疗师詹姆斯·乌尔里希说

长期打工的后果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使老板对员工不好,包括滥施语言暴力、要求长时间加班、无视其身心健康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员工会无视现实遭遇,依旧对老板怀有极高的忠诚度,在情感上对公司产生依赖

当有其他人为他们打抱不平时,他们反而义愤填膺地捍卫老板的作为,还会自欺欺人地说:较低的待遇对公司整体来说是必要的。

这时,雇佣双方的关系就像绑匪和人质——老板不但掌管着工钱,还随时可以把员工“炒鱿鱼”。

对于“斯德哥尔摩效应”引发的职场霸凌问题,美国在2014年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72%的员工目睹过同事受欺负,27%的员工自己曾经遭受过欺负,其中主要是被老板欺负,但是72%的受访者不把这当回事,甚至还认为是合理、值得提倡的,这些人显然是受到了“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影响。

02 职场霸凌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职场霸凌中,常见的现象是:

一些领导,或者是资历高的老员工在让年轻或资历浅的人做事时,经常会先给他们扣上一顶大帽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别人发号施令,比如开篇的那个领导对陈月说“年轻人多做点事没错”。

这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出来的话,就好比是斯德哥尔摩效应中,犯罪者设置的那条“底线”

基于这条线,年轻人做事的心态将会是

担心被扣上“斤斤计较”“不服从领导”的帽子;

害怕影响人际关系后被“穿小鞋”;

唯恐在晋升路上被打压、使绊子。

所以他们只好用“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用“谁不是这样过来的”来疗愈自己,用“忍一时风平浪静”来平息自己,这些想法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这几年,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校园霸凌问题,而《人民日报》的这次发声,说明职场霸凌问题也已不容小觑。

在职场中,霸凌的形式之一是恫吓,例如通过设定不切实际的截止日期,使你感觉自己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在公司中立足。

受害者常常无法认识到霸凌行为的本质,反而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认为唯有努力工作、做出改变,才能使别人满意。

针对霸凌问题,我们的邻居韩国已正式实施《职场霸凌禁止法》,规定用人单位或员工利用职权和资历优势,超出工作范围,给其他员工造成精神、身体痛苦,或导致工作环境恶化的行为属于霸凌行为

而且,除了在办公室和工作地点外,在社交媒体、出差地点、聚餐场所及私下见面时出现类似行为,也将被认定为霸凌。

03 遇到职场霸凌时应该怎么办?

很多员工被霸凌时,但总是息事宁人,不想把矛盾闹大,因此在客观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以减少人际冲突。但是,员工的心理健康正是在这种息事宁人的想法下,反而不断受到伤害

因此在遭遇职场霸凌的时候,不要轻易认为“都是我的错”,逆来顺受只会让施霸者变本加厉。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打破施霸者的预期,有利于将我们从不利的局面中解放出来。

对此,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和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萨顿在《如何应对无视你的人》一书中,给出了应对职场霸凌行为的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华尔街日报》也进行了转载。

下面是萨顿教授通过跟职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的数千次访谈后,给出的5条建议

保持有效距离

这是应对职场霸凌最简单,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原因是随着距离变远,沟通也会随之变少

这个结论虽然简单,但它后面是有科学实验作为支撑的。美国一家调查公司追踪调查了一家科技公司的2000名员工发现:和座位相隔20米的同事相比,人们跟座位相隔2米的同事定期聊天的概率要高三倍。

把这个实验结论翻译一下就是:惹不起躲得起

当然,要做到这一条的前提是知道谁是施霸者。萨顿教授建议在明确了目标以后,应该在我们的头脑里建立起一套预警系统,对施霸者进行防范。

就像电视剧中,难搞的老板进入办公室之前,会有人通知大家,大Boss马上要来了,然后每个人就会进入另一种状态。

放慢互动节奏,减少非必要互动

遭遇职场霸凌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负面行为同事的回应。

如果非要回应,也要过上一阵再冷静和沉着地回应。因为如果你接收到不合理的要求时,马上进行反驳的话,反而是在增强负面行为实施者的动力。

对方会觉得:哈哈,他的这个反应正是我需要的。也就是说,施霸者会越干越来劲

对于这一点,萨顿教授给我们说了一个他带的博士生的例子:

这个博士生之前的导师非常情绪化,会给她发邮件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在凌晨两点打电话骂她。

开始时,她会迅速回应,结果反而让导师得寸进尺。

后来,她就放慢了回应速度,开始时是过几个小时再回应,然后过几天,几个礼拜再回应。

她相信,这个技巧帮助她保持了正常心态,并完成了学习。

表明自己的态度,有效沟通

上面一点说的是沟通的节奏,而这里说的是沟通的方式。面对职场霸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应对方式:自嘲式回应;消极认同法;真诚沟通法

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应对不合理的要求是最自信的反应

比如当某人苛责你的方案里没有详细的培训计划表时(真正原因是他想参考你的培训计划表)。

你完全可以用轻松的口吻告诉他说:我对这块不太熟,还正打算找你请教呢。

听到你这样的回答,对方多半只能说:你太谦虚了,大家一起商量着做吧。

使用“消极认同法”可以有效终止对当前主题的讨论,从而打断对方的计划

比如你刚理了发,对方想通过评价你的发型,达到打击你自尊的目的。这时你可以不置可否地回答一声:嗯。然后马上转移话题,不与对方做过多地纠缠。

上面介绍的两种方法,是在确定对方在进行职场霸凌时使用的。对于工作中正常的沟通交流,我们还是应该真诚面对其实有时候真诚沟通,也是有效解决职场霸凌问题的有效手段

我们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施霸者坐下来交流。通过交流,可以让对方知道:我已经识破了你的伎俩,请停止你的这种行为。

努力化敌为友

对于这一点,萨顿教授提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国父之一,是杰出的作家、发明家和政治家。

在他年轻时,有一位同龄人公开发表演讲抨击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没有骂回去,而是给批评者写了封信,请求借一本自己没有的书。

那个人把书送了过来。不久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人家,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富兰克林说,那个人“自此之后为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这份友谊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富兰克林效应就是,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

我们也有句老话:多个朋友多条路。职场毕竟不是战场。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像小孩那么不知轻重。因此职场霸凌,有可能通过真诚沟通的方式获得消弭

不要让自己成为职场恶霸

这一条也是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当我们在义愤填膺地指责职场霸凌的种种危害时,也许未曾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做过职场霸凌的事情。

萨顿教授说,根据《美国职场欺凌调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曾经被欺凌或者目睹职场欺凌行为,但只有不到1%的人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作恶的人。

这也很正常,因为认清自己总是最难得。

所以萨顿教授提醒我们:我们最好还是搞明白其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

04 结语

霸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职场霸凌,我们在遇到的第一时间,就应该有策略地坚决抵制。不要试图低头,不要默默忍受,因为那样只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不管有多么困难,都不要让自己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状态,不要成为施霸者,也不要成为施加霸者的帮凶,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这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前面说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应对方法,当事情上升到你不可控的境地时,请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尊严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29049.html

土爷说房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