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爱抱怨的人心理分析(那些总是在抱怨的人)

日期:2021-05-28 09:15:39作者:简单心理图片:未知人气:+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或亲人?Ta嘴里总在嘟囔,别人东西没放好,或稍有不合Ta心意的事情Ta就会抓狂,似乎没什么能让Ta满意的,最后你只想也只能躲开。

当Ta抱怨你时,你感觉你在面对一场强大的对峙:“都是因为你,我才要忍受如此的痛苦。如果你承认你的错误,如果你改变了......我就会释放我的善意和爱意。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些,就不要怪我会愤怒,这一切都是合理的!

在Ta身边,你感觉自己应该是Ta的崇拜者,服从者,你应该成为Ta的理想分身。

当Ta在你面前抱怨别人时,你会隐隐感到不与Ta联盟的危险:“如果我不和Ta站在一边,我也会成为被抱怨和攻击的对象!”

图/Pinterest

抱怨≠吐槽

与抱怨相比,我们每个人都“吐槽”过。

正常的“吐槽”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也能容忍差异与冲突,并不会让人感到“你必须这样做”的压迫,其中透露的接纳与幽默态度更能让人共情与理解。

而抱怨的人给人是截然不同的感受:Ta似乎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失控的重复着“难道没有人看到我是对的吗?我有权去控诉这‘不公’!”

弗洛伊德(1917)曾讨论过喜欢抱怨的人,抱怨者认为自己是特殊的,拥有行使怨恨和被满足的权力,这背后是自恋人格,与真实亲密情感联结的困难。

图/Pinterest

Ta在抱怨什么

科胡特(1984)说:“婴儿在生命之初,有权得到一个足够满意的环境。”

婴儿从子宫中娩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闹,这是对陌生又急剧变化环境中挫折的反应。

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可能让婴儿受挫的体验:饥饿,刺激过强或过少,安抚不及时......这一切在威胁着婴儿安全和温饱的同时,婴儿也被迫逐渐面对一个现实:“我和妈妈不是完全一体的,妈妈和我是有差异的。”

如果妈妈与我无差别,我哭泣时,母亲就会知道我是冷了还是饿了,我所有的需要都会被敏感地觉察与满足。这是我们最初的渴望,渴望不用语言,只是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我的心意和需要就会被理解。

图/Pinterest

在我们最初的体验中,如果父母总是不能接收和回应我们的需要和感受,不理解甚至不允许我们表达受挫与悲伤,这让人感到失控的一切,让我们在愤怒抱怨中发出痛苦的信号,希望唤起需要的反应。

同时我们执着地希望能被完全的理解和满足去填补内心的缺失,我们那一部分的心理就此停留在了幼时的阶段。

我们还会不知疲倦地去追求一个理想世界或关系来获得安慰。一方面将自己的理想与期望持续的投射到他人身上,期望能有一个不同于父母的、理想的人能够满足我们。

另一方面,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望,我们那些自己排斥和厌恶的特质就有了去处:“你真是个自私的/小气的/自恋的...人,你让我失望透了!”

从始至终,在抱怨他人无法看到和理解我们的同时,他人真实的样子也从未被我们看到和理解过。我们将自己厌恶不接纳的部分投射给对方,在愤怒不满的激烈情绪中,我们远离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更可悲的是,我们也远离了心底未曾表达过的不被看见、不被理解的脆弱,和我们无法承认与哀悼“求而不得”带来的悲伤与无力。

如何拥有不抱怨的能力?

如果我们受挫的愤怒从未被允许表达,幼稚的梦想从未被尊重与看见,我们后来的一生可能都陷入“理想化-幻灭-新理想化”的循环,我们在不断抱怨中让每段亲密关系的双方都感到痛苦。我们以为用强大的攻势包裹自己,就不用面对那个需要依赖他人的自己。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容忍理想受挫的练习。接受局限性,不只是接受他人的局限,更多是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局限,并看到在有限的空间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在一遍遍抱怨周围没有人能理解和满足自己的同时,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有真的看见和满足过自己吗?

如果父母在我们幼时能对我们的需要敏感满足,不会因我们夸大的愿望而羞辱忽略,不会因我们受挫的愤怒而呵斥拒绝。我们会在被看见和被接纳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看见与满足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图/Pinterest

但是人生的体验并不只有一段,任何一段长期深入的健康关系都能够帮助我们重新体验和发展自己,你可以追求接纳理解的亲密关系,也可以主动选择深入成长的咨询关系。

当我们在关系中被看见,我们开始有勇气去直面那些自己不接纳的部分,我们开始有力量去触碰心底的渴望与恐惧。

我们会看到自己内心那个渴望被看到却不被满足的孩子,那个看似站在强势愤怒的位置,内心却虚弱无力、渴望他人来完全理解和满足我们的自己。

当你充分的看到和理解自己内心的孩子,你也开始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已不再是那个无力的孩子。在接纳反思的关系体验中你已经逐渐内化和拥有了看到与满足自己的能力。

你开始允许甚至欣赏他人与你的不同,你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要。你将收获的不只是能够耐受生活中不够满意一面的体验,更是能够体会和创造关系中点滴快乐的人生。

— END —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40440.html

简单心理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