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六书是指什么(六书为什么会被分为四体、二用)

日期:2021-06-03 20:53:54作者:谈艺录图片:未知人气:+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06课,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这六个汉字也基本属于不常用汉字。因为内容同样比较枯燥,今天也学一点《说文解字》的基础知识:“六书”为什么又被称为“四体”、“二用”?另外,标题里问题的答案也奉上:古汉语里,马、车的奔跑称为“驰”,人的奔跑称为趍。无兴趣内容请忽略。

“六书”,按照《说文》排列的名称和次序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就其实质来说,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肯定,“六书”的性质不是完全等同的。或者说,“六书”不是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对文字的观察和分析,而是从不同角度对文字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学者把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称为“四体”,把转注、假借称为“二用”,是有道理的。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就文字的形体结构规律来说的;转注、假借是就文字符号的运用规律来说的。(以上节引自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

言归正传,今天的六个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䞘。读j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䞘,直行也。从走,气声。”形声字。本义是行走的样子;直行的样子。徐锴的《说文系传》:“去无回虑也。”《玉篇·走部》:“䞘,行貌。”《集韵·迄韵》:“䞘,直行貌。”徐锴给了感情色彩的补充,径直走了。联系前课汉字,这也是带有情绪的走。注意辨析它的意义,不是直着向前走,也不是站直了行走,而是因为情绪的原因(生气),直接走了。

䞘的小篆写法如图:

(䞘的小篆写法)

<走翼>(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无法正常显示,字形是<走+翼>)。读y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翼>,趋进<走翼>如也。从走,翼声。”以本字训本字,较为难解,徐锴《说文系传》:“趋进<走翼>如也,趋进便驶,复有仪容如鸟之翼也。”走得快,走得轻巧,像鸟儿展翅一样的仪容,叫<走翼>。形声字。本义是趋进的样子。

陈瑑《引经考证》:“<走翼>,趋进<走翼>如也,不称经而义则本《论语·乡党篇》文。据此知古文《论语》‘翼如’之翼作<走翼>,专训趋进之象。”今本的《论语·乡党》中,这一句都写作“趋进,翼如也。”就是快步前进时,如同鸟儿展翅。朱熹《集注》称:“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此指孔子代国君接待贵宾时的仪态。也有另一说,称翼如是指恭敬端正,意为孔子即使在快步行走时也不失仪态。我们平常见到的孔子像,因为要执拱手礼,样子就像是鸟儿展翅。如果这样再快步行走,就叫<走翼>。

(孔子像)

<走翼>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翼>的小篆写法)

赽。读音有两个:

(一)ju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赽,踶也。从走。決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夬声”这是有道理的,徐灏《笺》也称:“《说文》玦、抉……等篆皆从夬声。”形声字。本义是踢。马以足击人。王筠《说文句读》:“踶者,马以足击人也。”

【猜想】这里的马以足击人,很有可能是马的前足举起击人,即踏,因为现代汉语里还有一个“尥蹶子”,“尥蹶子”为北方方言,指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有时候也说牲口不认真劳作,后来也指人对工作或从事的事情失去兴趣或者有抱怨后直接不干了,与“撂挑子”意思接近。

(尥蹶子的马)

本义之外,赽还有几个用法:(1)急速。《广雅·释诂一》:“赽,疾也。”明代刘基《题群龙图》:“峡外六龙狞以凶,矜牙舞爪赽战攻。”(2)跑。《玉篇·走部》:“赽,走也。”(3)马疾行。《广韵·屑韵》:“赽,马疾行也。”

(二)guì。读音出自《集韵》,组成专用词组“趧(tí)赽”,形容走的样子。

赽的小篆写法如图:

(赽的小篆写法)

趩。读c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趩,行声也。一曰不行貌。从走,異声。读若敕。”形声字,本义有两个,其一:行走声。《广韵·职韵》:“趩,行声。”周宣王《石鼓文》:“其来趩趩。”

(《石鼓文》上的四言诗)

其二:踟蹰不前。《王孙遣诸钟》:“畏忌趩趩。”

本义之外,趩还有一义:走貌。《玉篇·走部》“趩,走貌。”

趩的小篆写法如图:

(趩的小篆写法)

趆。读d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趆,趋也,从走,氐声。”形声字,本义是疾走貌。趋字我们前面学过,意思是小步快跑。《广韵·霁韵》:“趆,趍走貌。”周祖谟《广韵校勘记》称:“趍,楝亭本作趋,是也。”小步快跑的样子叫趆。

本义之外,赿还指穷。《龙龛手鉴·走部》:“赿,穷也。”

(行路匆匆的上班人士)

【猜想】关于这两个意思的关联:如果一个人行走的状态总是急急匆匆的,多半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穷。你看,国外快节奏跑上路上的上班族,原因多半是穷,闲适缓慢的生活多半是小康的。

赿的小篆写法如图:

(趆的小篆写法)

趍。读音有两个:

(一)ch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趍,趍赵,久也。从走,多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此处的“久”,均依《玉篇》《广韵》改为“夂”形声字,与“赵”构成一个连绵词“趍赵”,义为行走迟缓。与“踟蹰”是近义词,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桂馥的《说文义证》:"行迟曳夂夂,象人两胫有所躧(xǐ)也。”象人两条腿上绊着绳索一样行走迟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趍,迟于行也。”

本义之外,也用同“驰”。奔跑。在古汉语里,马的奔跑称为“驰”,人的奔跑称为“趍”,音同而义小异。王筠《说文句读》卷三:“《佩隽集》虽以奔趍说之,义似小异,盖谓马之奔曰驰,人之奔曰趍,二字同音而义别耳。”《淮南子·修务》:“夫墨子跌蹄而趍千里以存楚、宋。”墨子奔行千里,为的是楚、宋两国安定。跟其他先贤的像不同,我们现在看墨子的纪念像,很多都是在奔忙之中的,这位是世界和平的卫士。

(墨子像)

(二)qū。用同“趋”。《广韵·虞韵》:“趋,走也,趍,俗。”相当于正字与俗字的关系,或者说,趋是早起字,趍是后起字。《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舞姿多么巧妙啊。陆德明释文:“趋,本又作趍。”黄焯《汇校》称:“唐写本作趍,趋,正字,趍,后出字。”《淮南子·兵略》:“猎者逐禽,车驰人趍,各尽其力。”打猎的人追逐禽兽,马车急驰,随从奔跑,各尽其力。明代方孝孺《答林公辅》:“风俗既成,众咸趍之而不可制。”时间久了,约定俗成,正字为俗字取代,这是汉语言文字发展的一个常见现象。

(古代的围猎)

此音之下,又指“偏,不正。”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余论》:“表正者影得,表趍者景邪。此公理之易明者也。”标杆正影子就正,标杆偏影子就不正,这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趍的小篆写法如图:

(趍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0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43603.html

谈艺录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