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情感生活 > 文章详情

脑子整天纠结某事情(频繁的纠结其实是因为心态失衡)

日期:2021-07-01 09:18:59作者:正心正举图片:未知人气:+

频繁的纠结其实是因为心态失衡来自正心正举00:0011:04

文丨徘徊 · 主播丨涂山

你纠结过吗?我常纠结。这似乎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常态。

纠结吃饭选什么,纠结工作的决定,纠结买哪件衣服,纠结待人接物是否做好,等等。

我们到底为何纠结,它的根源是什么?其实细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源于心态失衡。

纠结背后

隐藏的是利弊衡量的暗自较量

吃饭选什么?是选有营养的,还是想吃的?是选有利于减肥的,还是热量爆炸的?吃性价比高的,还是吃一顿大餐?

忙碌了许久的工作,告一段落,到了要汇报的时候,是突出自己的能力展示,还是低调谦虚一些?想要跳槽,是选择工资高的,还是选择潜力大的?遇到了不开心的人事物,是做自己让自己更舒服,还是妥善处理做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仔细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每一次纠结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一场利弊衡量的暗自较量——现实与欲望的拉扯。

是做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还是遵从内心欲望的选择,也即是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的博弈。

而这种博弈的过程中,常常会引发心态失衡。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吴锡改对心理失衡的描述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是絮乱的状态。我认为这种絮乱的状态,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纠结。

内因

意识中的恐惧、逃避与侥幸

纠结这件事,出现的时间点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随着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开始,就伴随我们成长的全程。

那么为什么有的决定容易,有的决定困难呢?

对个体的影响

年纪越长,我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的范围越广,可以依靠的力量越少,对自己的影响却越来越大。

比如,儿时我们需要自己选择的无外乎吃什么、玩具选什么、课余爱好选什么,诸如此类。就算选错了,需要承担的也不过是短暂的不开心,下次再选其他便可,甚至有时还会有父母的兜底。

可是长大后,因为眼界、处境等等不同原因,父母也越来越放手,个体越来越需要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小到外在的仪容仪表,大到影响职业生涯的判断,不计其数的机会的辨别和把握。

每一样都可以影响到个体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幸福指数。这些选择,逐渐变成一种压力,“人生只有一次”、“选择决定命运”,让人恐惧。

对后续影响越小的决定越容易作出,对后续影响越大的决定越容易纠结。

认知失调

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一个预判,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这就是最简单意义上的自我认知。

一旦个体行为获得的反馈及结果令个体对自我的一贯认知产生了不一致,就容易出现紧张的情绪。

当结果超出自我认知,向良性发展的时候,个体会受到鼓励,更勇于做决定。甚至对潜在的风险,内心也有应对的预案。

当结果更偏向负面的时候,个体会出现自我质疑,即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了,我擅长什么,我能做什么?自我质疑加剧个体的自卑心态,渴望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觉得没有办法一个人作出决定,对前景的预判也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从而在心理上不愿意承担自我决定的后果。

个体总是在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在不擅长的领域犹豫不决。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指以往发生的,但是预期不可收回的,且与当下决定无关的支出,比如时间、精力、金钱等。

虽然是与当下决定无关的支出,可是由于舍不得的心态,常常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干扰个体的判断。

比如花了一笔钱,报了一个培训班,且花了两年的时间去学习这门技能。可是外部局势环境变了,科技的发展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工具,社会竞争更偏向于会使用这种新工具的人。此时,个体应该立刻停止此前的学习,去学习新的技能。

可是现实中,个体往往很难立刻作出相应的判断。最常见的想法就是,我过往所学的也不一定就会被淘汰,只不过是多了一种工具,我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时间了,新的不一定学得会,也不一定比别人学的好。

或者是保持观望的心态,这东西才出来呢,谁知道能不能稳定下来,万一后面很快又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了呢,不如我先接着学着,我都快学好了,诸如此类。

这种由于过往的投入造成的沉没成本往往会引发情感上剧烈的纠结。

外因

群体生活的反作用力

“心态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还有其社会学的内容。心态,即表现为低层次的个体心理状态,又表现为族群或类的心态。”——宋明爽

人类是群居动物,因而个体与群体之间会有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有助于个体保持心态平衡,这种关系不和谐,就是导致个体心态失衡的外因。

社会评价

“人并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个体在社会关系下,会有自己的意愿、情感和意志,这是个性的前提。

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会下意识的寻求群体的认可,来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获取安全感,这是共性的基础。

个体在做决定的时候会下意识的选择——他人也认可的决定。一来是获得外界对自己的认可,是社会生活中自信心的来源之一。二来则是为了保障安全感,他人也认可的决定大概率不会是错误的决定。

所以当社会评价与自我预判出现矛盾的时候,或者社会评价出现多种不同声音的时候,个体就容易纠结。

参考物带来的前景预判

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就有可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就更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提升个人能力,既能够获得企业的敲门砖,也能获得领导的认可。

甚至是,这个人看上去老实不乱玩,能力强靠得住,作为伴侣是绝佳选择。5G时代要来了,是不是相关的科技股都要涨了......诸如此类,其实都是在对前景作出预判。

个体设立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对不同的行为作出前景预判,选择预期最有利的选项,躲避不利选项,可以说,预判前景,我们从小就深谙此道。

但是前景预判就一定是对的吗,它有的时候也是会对个体造成迷惑的。比如预判的依据是什么?通常来说,是参考物的经验。

比如你为什么想要考上好大学、为什么会想要找到好工作、为什么想要找一个可靠的伴侣等等。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废话吗,但这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社会舆论及社会认知造成的导向效果。

即,我在他人身上看到了这样的成功,这样的选择带来的幸福感比反之更大,如考上名牌大学的多数会比没考上的工作好一些,进入大公司的通常待遇和机会会比去小公司的好一些,可靠的伴侣可能会幸福一生,不可靠的伴侣可能会痛苦半辈子。这些浅显的道理,也都是前人留下的经验。

但是很多选择,是没有这么大范围的样本可以作为参考的,又或者是相反的选择样本均很多,参考性不明确。

比如两种工作机会,在大厂里稳扎稳打和上升期企业里抓紧机会,留在家乡父母身边还是趁着年轻去拼一拼,要不要为了公司加班还是对自己更好一些,做个自由自在的人还是做个舒服的人......太多太多。

媒介的发达,让社会个体看到了太多种可能性,就像一根根萝卜吊在眼前,不知道要选哪一个,尤其是预判差不多的时候,越容易纠结。

自我调节,平衡心态,摆脱纠结

以研究来看,人类对风险、损失的厌恶是一种本能。比如,通常来说捡到100元的兴奋远远比不上意外损失100元的遗憾让情绪波动更大。

而纠结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对个体的损耗,是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即使纠结是多数人的常态,却没有多少人喜欢这种状态。越是心态稳定,个体才能感觉到越舒适。

幸运的是,这世上熟能生巧的并不只有技能,决策也是可以的。

调整认知

环境是在变化的,个体也要跟随变化,要不断地调整认知来适应这种变化。尽量不高估自己,不轻视自己。除了自我认知,还要调整对外界的社会认知。所谓的年龄层的代沟,不就是认知差距的体现吗?

舍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而那些过往之所以会变成沉没成本,就是因为它已经不能够再创造价值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若不止损,今日、明日也会变成沉没的时间成本之一。

降低期待

期待越高,选择越慎重,同样的,选择越慎重,期待也会越高。因为总觉得,我为了这件事已经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还有金钱,它可一定要回报我啊。

可是欲望是无法填满的,一旦期待不能获得满足,下一次决策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会不会重蹈覆辙”、“会不会变成无用功”、“会不会选错”的纠结之中。

降低期待,越满足心态越平和。

专注自己,减少比较

多少纠结,都是因为比较而来,羡人有,恨己无。可是别人的现状,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前景。不少人都想做马云,可是将目标直接定在了这上面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决策的时候,多专注自己一些,少与他人作比较,分清自己是不能还是不为,就很容易做出最佳选择了。

别怕纠结,这是人之常情,说明我们可以做得还很多,也说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56234.html

正心正举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