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明星情感 > 文章详情

难得糊涂是谁说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来历)

日期:2021-08-13 06:03:41作者:写乎图片:未知人气:+

作者:陈二虎

(郑板桥,兰石图)

一、难得糊涂

糊涂是一门学问,这是大彻大悟的哲学,凡事没必要都认真,世间真的东西很少,任何一个“圈子”都有规则与潜规则,学会八面玲珑,通融圆滑,拍马迎笑,媚上捧场,糊涂处之,才会如鱼得水。

郑板桥当年写下这“难得糊涂”,是对时俗的一种憎恨,对官场恶习的一种厌恶,也是他最终看破官场险恶,辞官归隐的原因。

人们对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都知道,很多人喜欢,但你是否知道其来历?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职的时候,有一次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游玩,天晚了,便到山中一个茅屋去借宿。

叩门之后,一位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长者开门,把他让了进来。

郑板桥发现这老人不仅道骨仙风,室内还陈列一方精美的砚台,镂刻精美,石质灵透,案头还有书,相互寻问,郑板桥知道这老人自称“糊涂老人”。

次日,老人便取出笔墨纸砚,请名满天下的郑板桥赐一幅墨宝。郑板桥便根据老人自报的家门,信手写下“难得糊涂”四个神采飞扬的字,并在落款处盖了写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章,显摆一番。

老人拢了一下长须,便提笔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并且也盖上一方章。郑板桥一看,那章写的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不由得一惊,连忙对老人行礼,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便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对这位老人敬慕不已,两人是相见恨晚,成了人生挚友。这位老人就是当时的著名禅师恒彻上人大师。

(兰竹石横幅)

二、三绝天才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曾经做过七品县官,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归隐,以卖画生活,对于艺术类的诗、词、曲、联、文、书、画、印都十分精通,其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清代张维屏的《松轩随笔》对郑板桥评价颇高,说其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无不体现了真性情与真意蕴。

郑板桥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有一千余首诗,百余首词以及对联、曲、序跋、碑记等存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都说诗如其人,这恰恰在郑板桥身上得到印证。他的诗自由流畅,洒脱倜傥,直出胸臆;他的词豪放慷慨,悠扬细腻,直面人生;他的联立意高远,情驰意动,富于哲理;其绘画作品以竹、兰佐以奇石,竹挺拔清瘦,兰幽逸萧散,石秀灵雄奇,不染尘俗,体现了生动劲雅的画风。其书法被称之为“板桥体”,个性潇洒,错落有序,“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蹊径一新,卓然名家”。

郑板桥一生体现在“真”字,他的“糊涂”分明是要活出自我。

郑板桥刚刚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是善良仁慈的乳母费氏舍不得这孩子,给予了他母爱。

后来父亲郑之本继娶,后妈郝氏也是一个慈善有爱的人,待郑板桥如己出,所以说郑板桥的童年是温暖又幸福的。

父亲开私塾的,他自小随父读书,又得到博学多才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启蒙,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出于本性,他十分讨厌矫饰之风,常常直言真话,而让一些人不快,往往言语切中时弊,而被同乡秀才们视为“好骂人”的“恶人”。

(梅兰竹菊)

三、官场生涯

郑板桥同情低层的老百姓,对当时士人阶层人文精神的堕落而愤懑,那些装模作样的“腐烂文章”,通篇“子曰书云”地糊老百姓。

他认为纯朴的老百姓才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远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的士人。因之,他后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基于这种良知,他到山东当县令,重视农桑,体察民苦,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为官者都要显示一种尊严与身份,讲究排场,而郑板桥出行,不打“回避”与“肃静”的牌子,不鸣锣开道,不扰民,常常布衣草鞋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他有一首题竹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的同情心与责任感。虽然他仅仅是一个小县官,却能最大范围内改革弊政,维护老百姓的利益,造福一方。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山东因连年干旱而闹饥荒,郑板桥刚调到潍县任职,立马开仓赈灾,用修城筑池的方法,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赈济老百姓,并且刻了一枚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当看到老百姓要饿死,他果断打开官仓借粮给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按照规定,擅自打开官仓,是要治罪的。

郑板桥慷慨激昂地说:“等报上去批下来,老百姓就饿死了,这责任我一人承担。”

到了秋后,众多的老百姓没有能力归还借来的粮食,他便让人把债券烧了,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自然引起一些想发灾荒钱的官僚豪绅的不满,让他们无利可图,便相互勾结密告他谎报灾情,把赈灾的银两私吞了。

于是,上面派人来查,发现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最终没有治“罪”!但一下让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肮脏与官僚的尔虞我诈,决定辞官归隐。

老百姓听说这样一位好官辞职了,都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两箱书与一个书童,骑着雇来的毛驴。

想不到当了十二年知县的郑板桥,家无余物,如此清廉,所有人都十分感动。

郑板桥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借以表达自己高尚的人品与无私的胸怀。

四、师法自然

正是郑板桥坦荡无私的真性情,让他无法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反而成全了他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按照本性崇尚自然,不应该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具有人格的独立与艺术的独立,强调“无所师承”,“师法自然”。他采众长,勇于革新,自成一家,“不为古所累,气与意相辅”,要走出前人的樊篱,不拘一格地进行艺术创作。

郑板桥能够在诗、书、画中有建树,完全是他能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相融,“写兰如作字”,“作字如写兰”,自成一家。正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自己精神与人格的写照,更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郑板桥以前的书画几乎不值钱,当他四十四岁进士及第后,让他的书画行情暴涨,仿佛一夜间成了无价之宝。许多附庸风雅的有权有钱之人纷纷来索要书画。郑板桥便刻了“二十年前旧板桥”与“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来讽刺那些前倨后恭之人。

郑板桥画有一幅《破盆兰花》,画面上一个残破的瓦盆,盆内兰花若开未开,其意境深远,让人领悟到画外别存深意。其题诗曰: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君子常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分明是告诉人们,通过放弃而得到,利用残缺而圆满,这是大境界呀!

人,“难得糊涂”,不是表面的糊涂,而是糊涂背后的真性情。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推荐:

《红楼梦》里三代都是奴才的家族,行事低调,闷声不响地发大财

茶史上的风流佳话:郑板桥茶词缔茶缘

什么叫境界?看看郑板桥和魏神医是怎么处理误解的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82952.html

写乎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

声明: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