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情感网 > 生活杂谈 > 文章详情

相信未来诗歌朗诵稿,相信未来

日期:2021-11-01 06:06:24作者:理丄往来图片:未知人气:+

《相信未来》是上世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朦胧体诗歌,曾以手抄方式,广泛传播。也深受朗诵爱好者的喜爱,但对作品的理解却很不一致,甚至在断句上存在分歧。下面就让我们来探析一下该诗歌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探究如何在朗诵中表达该诗的深意。

相 信 未 来

作者: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首诗歌是诗人食指(郭路生)在1968年创作,时年20岁。当时正值“文革”处在狂热的巅峰时期,经历了初期的盲动,后被政治浪潮冲向农村“广阔天地”,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对这场政治运动也有了较为清醒的看法,作者开始反思,挣扎和抗争。

想要把作品朗诵的生动感人,我们必须理解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要在字里行间,做深入的分析:开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第一句中作者用了蜘蛛网、查封、炉台等词汇,炉台是做饭的地方,炉台上织了蜘蛛网,说明几天没有做饭了,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应该是没有吃到什么。作者用了“查封”这个词,而不是覆盖、笼罩等词汇,细想会发现,查封这个词有被某种权势强制的意味,让读者对“蜘蛛网”有了深入的联想,那就是某种黑暗势力。而第二句用了灰烬、余烟等词汇,这说明在寒秋中,烧材也没有了,这两句告诉读者,作者此时是缺吃少烧,物质生活已经到了无法为继的程度,接下来,作者来了个转折,“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在朗诵时,我们必须把握作者的状态和心境,头三段在写下“相信未来”之前,作者都交代了用什么来写,这正是作者当时的状态和心境。第一段作者用雪花在灰烬上写,“雪花”是美丽的,同时也是薄弱的、易碎、易融的(注意不是积雪),尤其是在余烟刚刚散尽的灰烬上书写,一定会很快消融的,字迹是一闪即逝的。这里的“相信未来”,是在极度困难,体力殆尽时的希望之光。因而在语气上一定不是高亢的,应该是有气无力的、断续的,但却是坚定的。

第二段头两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很多人把第一句理解为预期的成果化为乌有,把第二句里的鲜花理解为荣誉。其实直译就很能理解当时的心境了。我们不妨把紫葡萄理解为眼睛,把露水理解为眼泪,眼睛都要哭瞎了。为啥流这么多的泪,20岁的年轻人,即便没有谈恋爱,倾慕的人一定会有的。我们不妨把鲜花理解为心仪的姑娘,可能由于政见不同或价值取向不同,心仪的姑娘投入到了别人的怀抱,此时作者是愤懑和绝望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悲哀而失落。接下来的两句作者用“凝霜(露)的枯藤”交代了写“相信未来”时的状态和心境,这里我给霜字后面加了个“露”字,这是因为作者本人在背诵这首诗时用了“凝露”,从季节看,“凝露”更贴切,凝露的枯藤是皮焦心死的,又是软弱、溃烂和冰冷的,用这样的枯藤写字,字迹不会是横平竖直的。因而,在朗诵这个“向往未来”时,语气应该是颤抖的,心伤的,但依然是坚定的,因为这是在内心滴血时的精神支柱。在第三句里,作者用了凄凉的大地,这个“大地”一下子把视野拓宽了,也为下一段的宽阔视野做出了铺垫。

接下来的一段,作者的视野转到了“天边”、“排浪”、“太阳”、“大海”和“曙光”,可谓波澜壮阔,让诗歌的格局得到了提升,既是意境的高远,更预言了一场伟大变革的孕育。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对拨乱反正的期盼。这正是“相信未来”的原因。这段需要说明的是头两句的断句,为了断句方便,我直接在手指和手掌后面加了“,”号,这是作者本人背诵时的断句方式;从语法上这样断句也是和后文相呼应的,这里“手指”和“那涌向天边的排浪”及“手掌”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是同位关系。后文的“皮肉”及“脊骨”与后面的语句“那些……”也是同位关系。如果把手指的“指”字,理解为动词,不但与下文无法呼应,到下一句把“手掌”的“掌”字做动词,也解释不通,有的朗诵者因为无法处理,把“掌”字改为了“撑”,这是不对的。在朗诵时,这一段一定要突出意境的高远和气势的雄浑。而且这段最后的“相信未来”要高亢而坚定,同时,用童声突出“相信未来”的清纯和真挚,很难把控,需要反复斟酌。

接下来的诗句,作者不再延续朦胧的风格,直接解释为何“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从唯物史观的的视角,作者对未来人的认知充满了信任。在朗诵时,只要坚持正面的、字正腔圆的就很好,重点突出的词语放在“坚定”、“眼睛”、“拨开”和“看透”上,因为作者对这些是深信不疑的。再下一段,从“不管人们……”到“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这一段是作者想象未来人对这个时代的“我们”怎么看。作者写到了“腐烂的皮肉”和“脊骨”,这与后面的“那些……”相呼应,是对皮肉和脊骨的解释。但同时作者想到了,也许这辈子自己看不到了,一是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当时本人及那个时代人们的艰难与绝望。但无论是否活着,作者依然期盼早日得到“他们的评定”。这是绝命的呐喊!

最后一段从“朋友”到“热爱生命”,这段体现了作者在找到希望之后,战胜一切艰难困苦,顽强活下去的决心。最后一句“热爱生命”是非常有深意的,憧憬未来,通常是美好的,比如幸福安康、心想事成等等。但作者想到的只是活着。“相信未来”不是对未来的希冀,而是对现实的隐忍、坚持和抗争。在朗诵的处理上,这段应该是坚定而顽强的,是无奈但必须坚持活下去的态度。朗诵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更应该体现这种心态,而绝非是兴高采烈的。

历史的进程,没有让作者失望。一九七六年清明节,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涌向天边的排浪”化作惊天的怒涛,人民群众对“蜘蛛”们的倒行逆施发出震天的吼声。同年十月,老一辈革命家,粉碎了“四人帮”,力挽狂澜,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动乱,人民迎来了光明的未来。食指的《相信未来》也因此被誉为预言性的诗篇。(作者牧云,谢谢阅读,欢迎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gzkyz.com.cn/article/136549.html

理丄往来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私聊 +关注

手机版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0 www.gzkyz.com.cn 【可可情感网】 版权所有 | 湘ICP备20010517号-4

声明: 湖南华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qq.com